简述翻译族史:人与工具的互动
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们,自以为没有他们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包括建一座通天之塔。为了阻止人类的僭越,上帝把原本单一的语言“变乱”(confusion),成为难以沟通的“方言”,让他们相互无法理解。
语言变乱之时就是天人分隔之始,也是纷争之始、翻译之始。《巴别塔》(Tower of Babel)是16世纪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的代表作。我们跟随克罗宁,将目光投向这一关于翻译起源的标志性形象,就会发现工具无处不在:梯子、杠杆、滑轮、脚手架以及用于切割、打磨石头的各种器具。
重建巴别塔,翻译是必由之路。翻译是不可能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工具,翻译只会难上加难。
克罗宁首先将数字化置入人与工具的互动史中,从人类学角度梳理了翻译与工具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英文中,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意思是“解读某个编码信息中的关键点,尤其是作为一个微小而又典型的样本,为理解整体提供线索”。
从采石场到庙宇,再到多语言地区翻译,作者以罗塞塔石碑为例,勾勒出一个基于意蕴的、发生在人与工具之间的互动网络。
通过探寻早期城市文化的演变,他提出了“3T模式”——贸易(trade)、技术(technology)与翻译(translation)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及翻译中的接近伦理。
翻译本身证明了距离的存在,展现出一个庞大的多语言帝国,但它是否在无意中揭示出疏离或失和的危险?
试图克服距离会不会造成更大的距离?
翻译暗含着一种欺骗,目的语中看似忠实的标题掩盖了源语中不光彩的意图,但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技术带来的病毒似的影响。
印刷出版的译本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引发了宗教变革。媒介即信息。印刷机成为翻译传播的信息,其颠覆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译文本身。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翻译在历史及当下如何塑造了工具或被工具所塑造,经济与政治是无法回避的两个因素。不信的话,看看人手一个的手机。原本只是为了查找、翻译一个单词,结果却是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