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之痛与翻译之痒
翻译中的翻译之痛与翻译之痒成为翻译学和翻译发展的一个现实瓶颈。翻译之痛是指翻译的能力有限、质量不好、效率不高、进步不快,面对翻译困难无从下手,翻译不出来。翻译之痒是指,面对翻译对象时,眼睁睁地看见众多的翻译理论却无从下手,干着急,也就是话到嘴边、词到笔下,就是表达不出来。
针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存在翻译之痛和翻译之痒的现实,提出需要建立一种过渡性的理论,即翻译实践理论,全面充实翻译实践的内涵,促进翻译学的完善和发展,提升翻译学在科学中的地位。
一、翻译之痛
考察翻译实践之痛,只要看看翻译的作品就可以感受。翻译在大量传播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人们往往忽略的是:
(1)大量的作品和文化没有翻译,也无法翻译。翻译太多,又会导致大量的重复性劳动。
(2)大量的译作,大量的文化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存在错译、漏译、改译等问题,有时候不但不能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反而导致抵触与反对,变成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交流中的障碍。有些错译和低水平翻译甚至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3)无论怎样翻译,都会难以呈现全貌。翻译或多或少具有译者的主观影响、译者的立场、知识水平和世界观的影响等。所以,不同的译者就会有不同的译法。但是又不可能把一个作品通过许多不同的人来翻译。因为这样还不如读原著了。
二、翻译之痒
在探寻翻译之痛和翻译之痒的过程中看到这么一句话:Those who can, translate;those who can’t translate, study translation; those who can’t study translation,teach translation theory.中国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真正会说会写的有几个。
在TED上有一个视频,叫做English Mania,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说英语的国家。但是当外国人说your English is good的时候,他们很少真的这么认为。这些现象真的有些讽刺意味。
语言是说出来的,翻译是实践的,太拘泥于理论,仅埋头书本,不抬头看看这个世界永远也学不会一门语言。翻译需要在实践中在说,体会这种玄妙的连接之处。具体而言,翻译不是单纯去翻译句子,而是翻译意义(sense),也就是其中的意思情感。
翻译没有最好一说。如果不经过思考很难立即翻译,“孙悟空七十二变”可以翻译成“Monkey King can hide himself in different images with 72 magic powers.”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变”之后真正的含义,做翻译不仅要了解英语,更需要有好的中文功底。万事都需要积累,要有一些背景知识,那么在口译听力过程中就容易听得懂,而背景知识重在日积月累。
以上就是我们看到的翻译之痒,即翻译的理论与情感、环境、意向水平、知识积累、学习方式等等各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理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体现为翻译实践之痒的本质问题。
——选自:嘉兴翻译公司
——————————————————————————————————————————————————————————————————————————
【 推 荐 阅 读↓】
专业英语翻译公司:英语翻译的几个技巧
专业翻译公司告诉你合同翻译的要点